当你面对没有把握的事情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但是,如果焦虑的程度与客观事件明显不符,或者焦虑持续时间过长,则会被诊断为焦虑症,这不仅会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还会给他人带来不便。
那么,焦虑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人们会串上焦虑症呢?具体来说,焦虑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恐惧
恐惧是焦虑症的主要诱因,恐惧更多的是人的一种本能,是某种意义上人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逃离危险,摆脱威胁,从而更好地生存。而焦虑是恐惧情绪的升级。这就是说,当你对某些事物产生过度的恐惧时,便会感到焦虑,如果这种焦虑的感觉持续时间较长,那么就有患上焦虑症的倾向。
2.过度认知的思维方式
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思维方式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倾向于把模棱两可、无法确定的事件看成是危机的先兆,认为坏事情肯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感到异常无助,紧张不安。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也是一件十分严重甚至是危险的事情。正是这种过度认知的思维方式,使焦虑如影随形。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认知模式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及自己的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焦虑症患者在生活中经常会因为错误的认知而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3.对自己的道德和完美主义的要求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人格三段论,以此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其中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潜意识的冲动与本能;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与觉醒,一方面调节着本我,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期望追求完美的自己,若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则会产生罪恶感及焦虑感。
比如,在工作了一天后,你的身体感到极度疲惫,在回家的公交车上,你看到有老人上车,却没有给老人让座。事后回想起来,你会认为自己当时的做法是错误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你都应该把座位让给老人,你出现这样的想法正是因为追求“超我”认知中的完美主义。而你在现实生活中的做法与这种想法恰恰相反,因此,你会认为自己做了错事,于是开始变得烦躁、焦虑。
4.环境的变化
环境也会诱发焦虑症。生活中环境的变化、应激事件的刺激、生活的压力及失落感都会引发焦虑症,比如离婚、失业、丧偶、财务危机、患病等。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焦虑是由现实和自我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总结起来就是害怕受到外部世界的伤害。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变化,变化会让我们缺乏安全感,变得紧张不安,从而感到焦虑。正如托马斯·霍姆斯和理查德·拉赫在“社会再适应评价”量表中得出的结论:太多的变化会击垮一个人,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濒临崩溃的边缘。
刘毅 主任医师
徐建 主任医师
陈平 主任医师
郑国梁 中医科主任
顾钧青 主任医师
王晓柠 主任医师
谭永东 主任医师
沈红权 主任医师
邰晓峰 副主任医师
周阿高 主任医师
虎力 副教授
褚田明 副主任医师
王群 副主任医师
杨七七 副主任医师
高一明 副主任医师
姚芳 副主任医师
钱钢 副主任医师
梁金凤 副主任医师
赵伟忠 副主任医师
隋淑芬 副主任医师
※医院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
协爱网站界面设计及程序设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抄袭, 协爱对此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