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现象可能被我们误认为是正常的生活压力反应,然而,它们可能是焦虑症的早期信号。很多人即便身受其害,也可能未察觉到焦虑的困扰。有以下这些症状不一定意味着焦虑症,但若频繁出现且无其他病因,可能是长期焦虑的信号。
1、过度担忧
过度担忧是焦虑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无法停止担心各种事情,包括自己健康、家庭、工作、未来等,反复思考某个问题,无法从中解脱出来。
2、神经系统症状
焦虑症也常常伴随着身体症状,这些症状主要有几点:
头痛、肌肉持续性紧张,使得肌肉疼痛;紧张导致手部颤抖;心脏跳动加快,出现心悸感。
3、时常感觉疲劳
时常会感到非常疲劳,即使在没有进行体力活动的情况下也会感到精疲力竭。感到无法完成日常任务,缺乏动力和活力。
4、睡眠障碍
睡眠问题:由于受到担心、恐惧和负面思维不断在脑中回荡的影响,患者入睡困难;焦虑症患者往往会经历更多的梦境;在夜间醒来后,无法重新入睡,无法得到充分休息。
强迫性晚睡:到了睡觉时间,却总是拖延不肯休息。一边担忧第二天需要早起;另一边又难以抗拒继续熬夜、刷手机的冲动。
5、心理症状焦虑症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思维和情感状态,在情绪上容易感到紧张,难以保持冷静和放松,对未来充满担忧,担心发生糟糕的事情。
6、社交回避
社交回避是焦虑症的突出表现之一,患者通常会避免参与社交活动、走进社交场合或与他人互动,因其感到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7、过度自我否认
焦虑症患者会表现出过分的自我否认,倾向于过度关注自己的错误、缺点和不足,将负面经验解释为个人失败。
8、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也是一种与焦虑症密切相关的特征,患者会试图在各个领域追求完美,包括工作、学业、家庭生活等,并从中设立非常高的标准,追求无可挑剔的表现。
9、经常把事情往坏了想
焦虑症患者往往倾向于想象糟糕的情况,也就是陷入到对恶劣事件的幻想中。患者担心发生灾难性事件,即使这种情况非常不可能发生。
10、经常感觉呼吸困难
时常感觉胸口好像有一块大石头压着?要大口大口的吸气才能喘得过来气?这是长期压力导致自主神经过度活跃的结果,通常会表现为心悸、气促、眩晕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应对长期焦虑的心理调节技巧:
认知重构
1.觉察自动思维:当感到焦虑时,试着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是自动产生的,而且可能带有负面倾向。
2.挑战不合理信念:找出自动思维中的不合理部分,检查自己的思维是否存在一些常见的认知扭曲,要提醒自己用更客观、全面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情绪接纳与表达
1.接纳焦虑情绪:把焦虑视为一种信号,它可能在提醒你某些事情对你很重要,或者你需要对当前的情况做出一些调整。
2.情绪表达*:找一个安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焦虑情绪。
注意力转移和聚焦当下
当焦虑情绪袭来时,尝试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进行一些简单的身体活动也能转移注意力,运用正念的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感觉上。
自我肯定与积极想象
每天花一些时间进行自我肯定练习。可以写下自己的优点、过去取得的成就以及自己欣赏自己的地方。当你感到焦虑时,闭上眼睛,想象一个让你感到安全、舒适和放松的场景。
刘毅 主任医师
徐建 主任医师
陈平 主任医师
郑国梁 中医科主任
顾钧青 主任医师
王晓柠 主任医师
谭永东 主任医师
沈红权 主任医师
邰晓峰 副主任医师
周阿高 主任医师
虎力 副教授
褚田明 副主任医师
王群 副主任医师
杨七七 副主任医师
高一明 副主任医师
姚芳 副主任医师
钱钢 副主任医师
梁金凤 副主任医师
赵伟忠 副主任医师
隋淑芬 副主任医师
※医院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
协爱网站界面设计及程序设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抄袭, 协爱对此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